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斗罗小说网 www.dlxs.cc,慈禧全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意,陆惺当然着急。势成骑虎,不能不争,否则自己受处分还是小事,已经将一个人从井里救了上来,却又让人再推了下去,心里会一辈子不安,也一辈子不甘,因而大声插嘴:“犯人一直不吐露口风,是因为原有人许了他可以不死。这是件顶凶的案子,再明白不过。”

    “就是你明白!”麟椿戟指厉声:“你说,谁许了他可以不死?你说,你说!”

    陆惺连连倒退,却未为他这番凌人的盛气所吓倒“是谁许了他不死,要问犯人自己。”他说:“抚台的训谕极是,真是真,假是假,请大人再问一堂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!”涂宗瀛接口“你就在我这里问。”

    麟椿犹觉不愿,而抚标中军却忧形于色地,特为来报告巡抚,如果“胡体安”这一案,没有明确的处置,百姓聚而不散,必致鼓噪滋事,那一来会闹得不可收拾。所以必须有所安抚。

    “不容老兄再犹豫了!”涂宗瀛对麟椿说了这一句,随即向抚标中军吩咐“你跟文案上去商量,立刻出一张告示,秉公重审,百姓不可越轨。”

    “是!”抚标中军衔命跟文案委员去接头,立刻出了一张告示,老百姓认为抚台公平正直,欢颂而散,只有极少数的人,还留下来看热闹,为持枪的亲军一驱而散,巡抚衙门前面,很快地恢复清静。

    但衙门里面,却正热闹。抚署并不问刑案,一切公堂承应的差人、刑具等等,都要传首县来办差,凭空添了好些人。

    公堂布置在巡抚衙门一所跨院。等到麟椿升堂,将王树汶带了上来,只听铁索鎯铛,一院肃然,观审的也有人,是本衙门的官员吏役,都是懂规矩的,所以悄然无声,但都睁大了眼,要看麟椿如何处埋这件棘手的奇闻。

    “胡体安,”麟椿一开口便见得他不承认犯人是顶凶“你为什么临刑捣乱?可恶极了!你放明白些,死罪已经难逃,再受活罪,是自讨苦吃。”

    “小人不是胡体安。”王树汶用哭音说道“小人没有做过强盗。”

    “你不是胡体安。哼,那,你叫什么?”

    “小人叫王树汶。”

    “你会写字不会?”

    “小人不会。”王树汶说“略略认得几个字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总认得你的名字罗?”

    “名字认得。”

    于是麟椿取张纸,写了好几个音同字不同的“王树汶”这一个名字,叫犯人辨认。

    王树汶爬在地下,仔细辨认了一遍,抬头说道:“大老爷。”

    “咄!”旁边的皂隶叱斥“要叫大人!”

    “喔,喔,大人。都不是。”

    麟椿原对他有成见,一听这话,便觉得犯人等于说他连这么三个字都写不出来似的,顿时气往上冲“混帐东西,”他喝问:“你说你姓那个王?”

    “三画王。”

    “你看,可见得混帐刁恶。头一个字不是王?”

    头一个名字写的是“王如闻”王树汶哭丧着脸说道:

    “第二个字不对!是一株树的树。”

    “你不会再找吗?”

    于是王树汶再找,终于找到了树字。但第三个字始终找不出,问他自己又说不上来。堂下无不匿笑,审案连犯人的名字都弄不清楚,真成了一桩糊涂官司。

    可是,麟椿却毕竟改了口“王树汶,”他说“你连过十几堂,供的名字都是胡体安,现在又说叫王树汶,有什么证据?”

    这话将王树汶问得发愣,结结巴巴地答道:“小人没有证据。”

    “没有证据,便是胡说。”麟椿喝道:“替我着实打!好可恶的东西。”说着,一把火签撒了下来,同时伸了两个手指:

    “两百!”

    差役便待将王树汶拖翻,打两百板子,值堂的刑房书办觉得不妥,便踏上两步,低声说道:“大人息怒。此刻是借地方问案,一动了刑,犯人哭声震天,惊动了抚台,诸多不便。”

    说着,向堂下努一努嘴。

    麟椿抬眼看到院子里,抚署的许多人在观审,顿时警觉,这一下会落个酷刑逼供的名声,传到巡抚耳朵里,确有“不便”于是见机而作,收回成命。

    “好罢!暂且将这顿板子寄在他狗腿上。”他又问道:“王树汶,你说没有证据,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知道你叫王树汶?”

    王树汶这才算弄明白,堂上所说的“证据”是什么?急忙答道:“有,有!小人是邓州西乡人,那里都知道小人叫王树汶。”

    “你家里还有什么人?”

    “有爹、有娘、有个妹妹。”王树汶说:“我爹叫王季福。”

    “是干什么的?”

    “种田。”

    麟椿想了想又问:“你是邓州人,怎么又跑到了镇平?”

    “是一个胡大爷,经过小人那里,说小人聪明,给了我爹二两银子,带着小人到镇平县。后来,又有个胡大爷。”

    “慢着!”麟椿厌烦地“先一个胡大爷,又有个胡大爷,你简直胡说。”

    “不要叫什么胡大爷,”值堂的刑书告诫王树汶“你尽管称他们的名字。先一个胡大爷是谁,后一个胡大爷又是谁?”

    “先前那个叫胡广得,后来一个就是胡体安。”

    “你在胡体安家干什么?”

    “打杂。”王树汶说“有时也在厨房里帮忙。”

    “想你不过胡家一个小厮,怎么会叫你来顶凶?”麟椿灵机一动,觉得不妨架上他一个罪名:“大概胡体安到光州做案,你也跟了去的!”

    “到光州是胡广得。”王树汶突然顿住。

    “说!”麟椿将公案重重一拍,大声喝道:“你必是跟了胡广得一起去做抢案的。快说!”

    “我不知道是抢案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,”麟椿不容他喘气紧接着问“你知道些什么?说实话,不说实话,看我不用夹棍夹你!”

    掌刑的皂隶便帮堂上助威,恫吓犯人“哗啦”一声,将一副夹板,重重摔在王树汶面前,使得他的脸色大变。

    “大人,我实在不知道。那天晚上到了光州,在一处好荒凉的地方,胡广得脱了袍子,说要去出恭,叫我替他看守衣服包裹,那知这一出恭,直到四更天才回来,不知他干什么去了。”

    “哼!”麟椿连连冷笑“我说呢,何以不叫别人顶凶,要叫你顶?原来是这个样。好吧,你再说,是怎么叫你出头来顶的?”

    这话就长了。王树汶倒也机警,并未将刘学太的名字牵出来,麟椿也没有细问,将他长篇大论的一套经过录了供,便退了堂。王树汶收监,他自己回衙门。

    现在要考虑如何复命了。往来蹀躞,始终拿不定主意。他没有去请教张师爷,因为对这位幕友,已失去信心,但张师爷却不能不问,特地来见麟椿,劝他当夜就去见抚台,面禀案情,看抚台的意思再作道理。

    “已经瞒不住了,不如早早回复。东翁,”张师爷强作镇静“不会有什么大了不得的事。”

    麟椿接纳了他的建议,当即“上院”面陈复审经过。

    “这一案不难水落石出。”涂宗瀛说道“只要通知邓州朱知州,将王季福找来,让他们父子对质,真假自知。”

    麟椿当然也知道这是正办,但本心不愿意这么做,所以自己不提这个办法,既然巡抚如此交代,而且事理极明,无可推诿,只能答应一声:“是!”“不过,老兄要留神。”涂宗瀛提醒他说“这一案要办就要办得干净。想那胡体安既然能买人顶凶,自然也会干出别的花样来。倘或事机不密,或者手脚太慢,让他抢了先着,将那个王季福弄得不知去向,成了一件疑案,无法定谳,我跟老兄的前程,岂不都断送在这胡体安身上?”

    这几句话说得麟椿悚然而惊,言外的警告,十分明白,涂宗瀛为了保自己的前程,决不肯担待责任。如果自己办事迟延,抓不到王季福验不出真相,则涂宗瀛提示在先,便可振振有词地指名严参,倒是自己的前程,要断送在胡体安身上。

    因此,他惶恐答应着,退出抚署,不顾张师爷的阻拦,逼着办了公事,通知“南汝光道”转饬南阳知照,令下邓州知州,逮捕王季福,解送到省,以便跟王树汶对质。

    公事是专差送达的,由于规定了限期,每一层都不敢延误,第五天就到了邓州知州朱光第手里。此人籍隶浙江湖州,字杏簪,幕友出身,敬仰他的一个同乡先辈——乾隆年间的浙江萧山人汪辉祖,他也是刑名幕友出身,后来中了进士,榜下即用,授职湖南宁远知县。那地方汉瑶杂处,而且有班外来的“流丐”强横不法,是有名难治的地方。汪辉祖一到任,就抓了他们的头子,关入监狱,其余徒党,尽驱出境。同时亲笔写了一张告示,贴在县衙门前,说是官民一体。官员的责任在听讼问案,百姓的责任在完粮纳赋。官员如果不勤职,咎有难辞,百姓不奉公,则法所不容。特地与百姓约定,十天工夫中,他以七天坐堂问案,两天征比粮赋,余下一天,他亲自办理刑名钱谷的公文,申详上司。如果百姓完粮纳赋没有麻烦,他就可以省出工夫精力来多管刑名了。

    从来地方官办理公文,多假手幕友,这位县大老爷与众不同,而且话说得极诚恳,宁远百姓,感念他的诚意,完粮纳税,果然十分踊跃“上下忙”征赋,用不到一个月就征足了。

    汪辉祖亦言而有信,省出工夫来料理刑名。由于他是刑幕出身,书办吏役的毛病,无不尽知,因此没有人敢欺骗他。但是,汪辉祖的幕学,却又非陈陈相因,凭律例来断案,律穷例缺,便无所措手。他是腹有诗书的,通以经术,证以古史,有时所作的判决,不合于律例,但必深惬于情理。同时赋性恺悌,每次到非打犯人板子不可的时候,总要先喊受刑的人到公案前面,用极恳切的声音说:“法不可恕,我不能不打你。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可毁伤,你何苦做这些犯法的事,害得你父母为你丢脸心疼?”

    良心未泯的犯人,每每感激涕零,泣不可仰。汪辉祖从小是孤儿,怀念父母,亦常常陪着犯人雪涕。因此,在宁远不到一年,讼案大减。有时两造对质,由于理屈的一方在汪辉祖面前悔悟认罪,理直的一方反为理屈的求情。这是朱光第听讼最向往的一种境界。

    除此以外,汪辉祖还有许多真正便民的惠政。为民造福最深的一件事,是让宁远百姓由淮盐改食粤盐。盐商纳税取得专卖权,行销地区,有严格的规定,宁远定例食用淮盐,由两淮贯下江——长江流过安徽的一段,经江西到湘南九嶷山北的宁远,千里迢迢,运费越过盐价不知多少倍?因此,宁远多吃近在咫尺的广东私盐,几乎家家如此,无足为奇。

    但是贩私盐、买私盐都是犯法的,盐政衙门专有缉私的营伍,经常派出兵去抓私盐。俗语说的是“私盐越禁越好卖”因为每当缉私的风声紧急时,盐价就会大涨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私盐贩子的损失,到头来都加在用户身上。汪辉祖博咨周访,发觉老百姓并不是想捡便宜,而是两淮来的官盐,贵得吃不起。其实,宁远百姓买私盐的钱,比广东百姓买本省官盐的钱还要出得多。

    于是他亲自拟了公文,呈请上官,说“私不可纵,而食淡可虞,请改淮引为粤引”公文报出,还未得到答复,他就出了一张告示:民间每户存盐不及十斤者暂不罚。这是因为缉私的兵丁,骚扰过甚,所以作此权宜之计。缉私营因为他断了他们的“财路”大为愤怒,向总督衙门告了他一状。湖广总督是状元出身,爱才下土的毕沅,不理缉私营的讦告,下令支持汪辉祖的做法,凡是为了食用而零星购进的粤盐,一律不禁。

    汪辉祖做过两部书,一部叫做学治臆说,一部叫做佐治药言,都是服官游幕,阅历有得的真心话。特别是佐治药言,当朱光第做幕友的时候,就奉为圭臬,他治狱平直,尤善于治盗,在邓州极受百姓爱戴。

    接到南阳府转来的公事,朱光第入眼就知道这件案子,非同小可。王树汶临刑鸣冤的奇事,已经通省皆知,朱光第心想:胡体安既有那样的神通,能够层层打通关节,以假作真,自然也会知道王树汶所供的真情,可能先下手为强,将王季福骗走藏匿,变成无可对证。或者,本县的胥吏,亦受了他的嘱托,风声一露,先自通风报信,等自己下令传王季福到案时,已是慢了一步。

    因此,他不动声色,只传谕出巡。这是常有之举,差役都不以为意。朱光第对邓州的地理很熟悉,到了西乡,在一座关帝庙,召集当地父老谈话,垂询地方情形。谈到一半,忽然问道:“有个叫王季福的人,可在这里?”

    “请问大老爷,”有人问道:“不知是那个王季福?”

    “必是问的王老师。”另一个人接口。

    原来西乡有两个王季福,一个务农,就是王树汶的父亲,一个却是教蒙童为生的塾师,在村外土地庙设帐。照理,乡下凡有红白喜事,卖田置产,诉讼纠纷,旁及迎神报赛,只要是动到笔,或者与公众有关,必须出个主意的事,都要请教塾师,而况象这样县大老爷下乡的大举动,更非由塾师来相陪不可。因此,这个人猜想,必是因为垫师不曾露面,县官不解,所以动问。

    “回大老爷的话,王老师今天恰好到前村替人看病去了。”先前答话的那人,看一看天色说:“也好回来了,等我马上派人去看。”

    朱光第当然听懂了,心想,这倒误会得好,便点点头说:

    “如果王老师回来了,便请了来叙话。”然后又装做好奇似地问道:“另一个王季福是什么人?”

    “种庄稼的,就住在溪那头,王家村。是个安分良民。唉!不想。”说到这里,有人连连咳嗽,那人会意,便不作声了。

    朱光第自也会意,装傻不响。谈过几句闲话,将手一招,他那心腹跟班便走了来听候差遣。

    “带几个人过溪,到王家村去。”朱光第贴着他的耳朵说:

    “好好找了来,不准用强。”

    那跟班应声:“是!”悄悄退了下去,悄悄带着差人到王家村去找王季福。

    不过半个时辰的工夫,两个王季福先后都到了。先到的是王老师,是个秀才,长揖不跪,满口“老公祖”长“老公祖”短,极其巴结。朱光第也按照敬重衣冠中人的礼数,以“老兄”相称,相当客气。

    周旋过一阵,遥遥望见一群人迤逦而来,有他的跟班,也有差人,后面跟着大大小小十来个人。这不用说,王树汶的父亲已经找到了,所以才有这班人跟来看热闹。

    他看到了,旁人当然也看到了,群相惊疑,不知他有何举动?就在这时候,朱光第突然向王老师问道:“老兄可知道王树汶其人?”

    “王树汶?”王老师当然知道,只是盗劫重案,又牵连者胡体安,怕多言贾祸,所以摇摇头说:“上复老公祖,生员不是本地人,不知道。”

    这就漏了马脚,明明知道王树汶是本地人。朱光第暗中好笑,同时也知道再问是多余之事,便站起来,预备动身。

    “传轿!”差役大声一喊。

    在场的人,纷纷起立,而且很快地排成班,恭送县大老爷。朱光第便朗声说道:“大家听清楚了,我带那个王季福回城,决不会为难他。他没有犯法,我只不过传他去做一个证人,问明白了,大概还要送到省城去认一个人。大家可猜想得到,是去认一个什么人?”

    于是,或者面面相觑,或者窃窃私议,却没有一个人敢开口。

    “不要怕!”朱光第鼓励着说“尽管说实话。”

    “老公祖,”王老师打了一躬,为他同名同姓的乡农乞情“这个王季福,平日安分守己,从未听说他有为非作歹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我知道。看样子是个老实人。”

    然而老实人却做了一件错事。因为本来老实怕官,加上情虚心惊,一见了朱光第瑟瑟抖个不住,竟致自己管不住自己,瘫倒在地,面色其白如纸,象要虚脱似地。

    朱光第从游幕到服官,经手的刑名案件,传讯过的犯人证人,不知多少?老实怕官的人也见得多,何致于这般模样,心里便有了两三成底子,要多带些人走了。

    带的是王家村的地保和王季福的左右邻居。多少年来的规矩,官府传人作证或者有所讯问,派个差人去传唤就是,限期到案,不问此人因此耗时废业,自贴盘缠,这就叫做“讼累”朱光第却格外体恤,传集王家的邻居,每人发了一吊制钱,让他们进城好有食宿之费。

    回衙门就开审,却不提王季福,先传左邻,也姓王“王季福是不是你同族?”他问。

    “是。是小人族中弟兄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,王树汶呢?”朱光第用闲话的口气问。

    “是小人的侄子。”

    一下就可以确定王树汶真的是王季福的儿子,于是朱光第又问:“你跟王季福是弟兄,又是邻居,当然常有来往。”

    “不是。小人跟王季福不和,平时不来往的。大老爷要问王季福的事,要问王天赐。”

    “谁是王天赐?”

    “喏,就是他。”

    顺着他的手指,向廊下一看,原来就是王季福的右邻。

    “好,没有你的事了,你趁早回去吧!”朱光第打发左邻传右邻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    “小人叫王天赐。”

    “王季福是你什么人?”

    “是共曾祖的弟兄。”王天赐看上去不象乡下人,讲话很从容。

    “你们常有往来?”

    “是弟兄嘛,又是紧邻,当然常常往来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,你对王季福家的事,当然很熟悉罗?”

    “也知道些。”王天赐说“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有些事,小人也不便问。”

    “是那些事?”

    王天赐一愣,只是眨眼,是一时想不起的神情,隔了半晌才说:“回大老爷的话,总是家务事。不知道大老爷要问那一件?”

    “我问他的儿子。”朱光第说:“王树汶是他的儿子不是?”

    “是的。王季福就那么一个儿子,给了人家了。”

    “既是独子,怎么舍得给人?”

    “这就不晓得了。小人也问过他,他只是摇头叹气。小人就不便再问了。”

    “王季福家,平时有些什么人出入?”朱光第问:“你是他的紧邻,又常有往来,他家的客人,你自然也有认识的?”

    “是的,有些认识,有些不认识。认识的都是本地人。”

    “这就是说,不认识的都是外路人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王天赐毫不迟疑地回答。

    “有个胡广得你认不认识?”

    “没有听说过这个人。”王天赐说“见了面也许认识。王季福是老实人,平时也不大有人往来。”

    “那么,”朱光第问道:“最近这几个月怎么样?是不是常有陌生人到他家?”

    “小人不知道。这一向小人也少到他家去。”

    “为什么?”

    王天赐口齿伶俐,一直对答如流,但问到这句话,却迟疑着说不上来。这就很奇怪了,极易回答的话答不出来,是他个人有难言之隐呢,还是关碍王季福不便实说?

    朱光第觉得有开导他的必要,便很恳切地说:“王天赐,你不必怕!本县待你们怎么样,你们也都知道,我决不会拿你无端牵入讼累。这一案与你无关,你有什么,说什么,讲完了,我马上放你回去。如果你吞吞吐吐不肯说老实话,我要体恤你也办不到,只有押在那里,慢慢审问实情。你想想,这不是你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?”

    王天赐原是明白事理的人,不过他确是关碍着王季福不便实说,所以答应一声:“是!”想了一下又说:“王季福家的事,一时也说不尽,想不起。不晓得大老爷要我说什么?”

    察言观色,朱光第懂了他的意思。要他自己源源本本地细说,怕事后王季福责他出卖弟兄,若是问一句、答一句就不碍了,因为官威之下,不容不说,是振振有词的借口。

    于是,他想了想问道:“王树汶做了人家的顶凶,这件事你总知道?”

    “是!”王天赐点点头“小人就为了这一层,所以少到他家去。”

    “是怕惹是非?”

    “是的。”王天赐低声答道“小人本来倒想替王季福出出主意,救他儿子一命,只是。”他咽了口唾沫,终于说了出来:

    “有一次看到不三不四的几个人,在他家谈了一整夜。王季福眼泪汪汪,问他又不肯实说,小人心里便有些害怕,怕不明不白惹祸上身,所以就不大到他家去了。这是句句实话,大老爷再问小人别的,小人就不晓得了。”

    “很好!我派人送你到客栈住一夜,明天说不定还要问你一问,问完了就放你回去。”

    “多谢大老爷体恤小人。不过小人还有句话,要请大老爷恩准。”说着,便磕下头去。

    “你说,能许你的一定许你。”

    “想来大老爷要拿小人的话问王季福。请大老爷千万不要提小人跟他对质。”

    “我懂得你的意思。许了你就是。”

    于是,王天赐的作证告一段落。朱光第将前后证言,细细想了一遍,对案情大概,已有领悟,然后传讯王季福。

    这个老实人,比刚才镇静得多了,因为朱光第严禁胥吏狐假虎威,不时告诫,对任何人犯都要“拿他们当人看”这便使得初入公门的王季福,减消了好些惧意。再听他先前作证的那个堂兄弟来告诉他:“大老爷好说话得很,问过三两句话就放我走了。”便越发将胆壮了起来,虽还有些发抖,却不似刚见官时那等吓得瘫倒在地。

    “王季福!”朱光第首先就安慰他:“我知道你是老实人,受人所逼,没有法子。我想你也有一肚子苦楚、委屈,巴不得有个可以替你做主的人,能让你诉诉苦。你说是不是呢?”

    听得这几句话,王季福双泪交流。因为县官的话,句句打入心坎,是他想说而说不出“真正青天大老爷!”他放声一恸“小人苦啊!”“象什么样子?”差人呵斥着“不许哭!”

    “你随他。”朱光第阻止差人干预“他心里的苦楚,非哭出来不可。”

    不但哭出来,更要尽情吐露出来。王季福从胡广得路过,看王树汶伶俐懂事,愿意收用他作个小徒弟开始,一直说到王树汶被硬当作顶凶,胡体安如何派人向他软硬兼施,一面威吓,一面拿银子塞他的嘴。源源本本,讲了一个时辰,方始完毕。

    “姓胡的给的银子,小人埋在炕下面,不敢用。”王季福最后说道“一共十五两银子,分毫不少。”

    “那为什么?”朱光第问:“为什么不敢用?”

    “这是卖儿子性命的钱!”王季福哭着说道:“务必求青天大老爷替小人作主,救小人儿子一命。”

    “这,”朱光第正色说道:“救你儿子,要靠你自己。我拿你解到省里去,臬台衙门大概会拿王树汶提堂,让你们父子对质。那时候你不要怕,有什么,说什么。你儿子的一条命,就有指望了。”

    “是!”王季福连连答应:“小人一定照大老爷的话做。”

    到第二天,朱光第又派差人,将那十五两银子,起了出来,作为证物,然后打叠文卷,预备解送王季福上省。而就在这时候,开封陈许道任恺,派专差送了一封信来。

    拆信一看,朱光第大为诧异。任恺居然要求朱光第,不必理会公事,也就是要求朱光第,不必将王季福解送省城,说什么“铁案如山,岂容狡犯翻供?”而实际上,朱光第很明白,任恺是怕案子一反,他也脱不得干系,因而设法要维持原谳。

    “请上复尊上。”朱光第断然拒绝。“人命大事,我不敢马虎。王季福已当众传来,我亦不能无缘无故放掉他。这件事,我只有得罪了。”

    任恺当然也知道朱光第是个“强项令”一封文书,未见得乖乖听命,而且过去是他的直属上司,现在升了官,管辖不同,更不见得能让他买帐,所以托了好些人向朱光第苦苦相劝,却是徒费唇舌,一无效果。

    说客也有好有丑。好的听了朱光第持正不阿的言论,面有惭色,改容表示愧歉,自然心无芥蒂,丑的却以为朱光第无事生非,不通世故,过去的上司给面子请他“高抬贵手”居然不识抬举,岂不可恨?因而悻悻不免有些不中听的话。朱光第一笑置之,但躲在屏风后面窃听的家人,却大为不安。

    于是他的长子朱祖谋便婉言谏劝。朱祖谋长于文学,拙于言词,又在严父面前,更加讷讷然不能出口,一句“明哲保身”还未说完,便让朱光第喝住了。

    “你‘读圣贤书,所为何事?’怎么说出这种话来!而且,我也说过不知多少次,你读你的书,不准你干预公务,何以又来多事?我看,你回湖州去吧,明年乡试,也该好好用一番功,莫等到临阵磨枪。”

    河南多盗,朱祖谋自然不放心老父在此烦剧艰险之地。无奈朱光第认为他在衙门里,一方面可能会被人利用,怂恿“大少爷”包揽是非,说合官司,象从前余杭县知县刘锡彤,为了杨乃武一案,受“大少爷”之累,竟至古稀之年,投荒万里去充军;一方面又认为朱祖谋住在衙门里,所见所闻的是非太多,一定静不下心来读书,自误前途,所以逼着他收拾行李,派老底下人送回湖州上疆山麓的老家去闭门用功。

    王季福当然要解送省城。这一案成了邓州的新闻,茶坊酒肆,无不谈论,因而也有许多谣言。朱光第有耳目在探听,所以这些谣言无不知悉,其中离奇不经的,可以置之不理,但有一个说法,却不能不引以为警惕。

    这个说法是:王树汶真正的身分,只有等王季福解到省城,父子对质,方能水落石出。所以王季福成了全案的关键。如果这案一翻,从原审的镇平知县到南阳府,南汝光道及河东臬司,都有极大的处分。因此,上下合谋,预备在解送王季福时,中途劫人,搞成死无对证的情势,这一案方可以维持原审。

    胡体安可能会动手劫去王季福,是在朱光第的意料之中。说上下合谋,也就是说有官员庇护胡体安打劫,似乎荒唐,可是,任恺将这一案既然看得如此之重,则此荒唐的传说,亦不是全无可能。

    因此,朱光第特别慎重,起解那天,派了二十名得力的“小队”夹护王季福所坐的那辆骡车,沿大道直奔开封府,规定迟行早宿,第一天住南阳府,第二天住叶县,第三天住许昌,第四天到开封。

    一到开封府就不要紧了。押解的典史格外小心,进省城虽已天黑,却仍旧到首县祥符县去投文,要求寄押犯人。

    祥符县的刑书,接过公文一看,写明的是“解送人证王季福一名”当时便摇摇头,将公文退回。

    “四老爷,你也是懂规矩的,明明是证人,怎么说是犯人?牢里是关罪犯的,不是犯人,怎么可以收监?莫非真的王法都不要了!”

    县官称大老爷,下来是县丞、主簿,未入流的典史排到第四位,通称“四老爷”四老爷专管监狱,所以那刑书说他“也是懂规矩的。”规矩自然懂,原是有意蒙混,既然混不过去,还有计较。

    “那么,请在贵县班房里暂寄一寄。应缴的饭食银子,我照数奉上。”

    如果先就按这个规矩做,没有办不通的道理。祥符县的刑书气他懂规矩不按规矩做,便冷冷答道:“这要得罪了!这件事我做不得主,要问我们四老爷,天这么晚了,我那里去寻他?相国寺前,多的是客栈,那里不好住?”

    那典史无奈,到相国寺前找了家客栈住下。第二天一早到臬司衙门投文,吃过亏,学了乖,低声下气跟那里的韦办商量,无论如何要将王季福接收了去。不然住在客栈里候审,光是护送的那二十个人的食宿,就赔累不起。

    总算遇着了好人,臬司衙门书办帮他忙,办了一道公事,将王季福发交祥符县看管。这一管管了十天,臬司衙门才“挂牌”委派开封府知府王兆兰,候补知府马永修复讯。

    到了第二天开审,先提王季福,照例问明姓名、年龄、籍贯。王兆兰先就提出警告:“强盗不分首从,都是部里公事一到,就绑出去杀头的罪名。你要小心,不可以冒认,冒认一个强盗做儿子,是丝毫好处都没有的,将来追起赃来,有你的苦头吃。”

    王兆兰的话是在恫吓,暗示他不可相认,否则必有祸事,然而王季福是老实人,听不懂他话中的意思,只连连答说:

    “王树汶是小人的儿子,错不了的。”

    那就只好让他们相见了。将王树汶提上堂来,到底骨肉天性,王树汶向堂上一望,便扑了过去,父子相拥,号啕大哭。

    “拉开来!”王兆兰喝道“假装是瞒不了人的!先将王树汶带下去。”

    差役上前去拉,而王季福怎么样也不肯放手,只是禁不住差役人多力大,毕竟拆开了他们父子,隔离审问。

    “你说,王树汶是你儿子,有什么证据?”王兆兰问道“王树汶身上有什么胎记?你说!”

    “有的。”王季福一面拭泪,一面答道“他生下来,背上就有一搭黑记。”

    “有多大?”

    “有洋钱那么大小。”

    “还有呢?”王兆兰又问:“还有什么?”

    王季福想了想答道:“肩上有块疤,是小时候烫伤的。”

    “左肩还是右肩?”

    这就有些记不清楚了。王季福回想了好半天,才说:“好象是右肩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好象?”王兆兰将公案一拍“你自己亲生的儿子,伤疤在什么地方都记不清楚吗?”

    这时候王季福才发觉这位知府老爷,远不如本州的朱大老爷好说话,心里一着慌“枪法”就乱了。

    “是,是左肩。”

    王兆兰便不再问,戴上老花眼镜去翻卷宗,翻到一张“尸格”样的单子,是因为他们父子即将对质,特意由差役将王树汶剥光了衣服,细细检查全身特征,一一记明。单子上写着王树汶肩上确有洋钱那么大小一块伤疤,但在右肩,不是左肩。

    王季福第一次倒是说对了,一改口改错,恰好算是让王兆兰捏住了把柄“好大胆!”他瞪着眼喝道:“你是受了谁的指使,胡乱冒充?”

    “青天大老爷屈杀了小人!”王季福情急大喊“王树汶明明是小人亲生的儿子,这那里是假得来的?”

    “还说不假!你儿子的伤疤,明明不在你说的那个地方,可知是居中有人串供,才露了马脚。”王兆兰振振有词,气极壮、话极快:“我再问你。这一案全河南都知道了,既然你说王树汶是你儿子,为什么早不来出头认子?可知必是冒充!什么王树汶?还是胡体安!”

    这一番质问,气势如疾风骤雨,王季福心惊胆战,听不真切,自然就瞠目结舌,无词以对。

    “来!”王兆兰下令:“将这个王季福先押下去,好生看管。案外有案,非同小可,你们要格外当心,不准让他跟胡体安见面,更不准跟外人见面通消息,免得他们串供。”

    开封府的胥吏也没有想到这件案子,又会反复,胡体安变王树汶,王树汶又变了胡体安。但情形很明白,王知府打算维持原谳。胥吏办案,全听官府的意旨,所以这时候对王季福便不客气了,上来两个人,反扭着他的手,将他押到班房,严密看管。

    退了堂,王兆兰立刻赶到臬司衙门,向麟椿面陈经过,听完了,麟椿问道:“那么,照老兄看,这王季福到底跟犯人是不是父子?”

    问到这话,王兆兰颇为不悦,事情已经明明白白,自己接受意旨,屈法周旋,不想他有意装傻,仿佛要将辨真假的责任套到自己头上似的,这就太不够味道了。

    因此,王兆兰也就回敬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:“那要看大人的意思。”

    麟椿默然。爱听戏的他,不由得想到“审头刺汤”的辙儿,自己不能象“汤裱褙”认人头那样一无顾忌,说真就真,说假就假。这一案不妨摆一摆,反正该着急的应该是镇平知县马翥和前任南阳知府任恺,看他们持何态度,再作道理。

    “这件案子扑朔迷离,棘手得很。”麟椿拱拱手说:“老兄多费心,细细推求吧。”

    “是!”王兆兰有些困惑,一时辨不清他是何意思?

    回到知府衙门,自然要跟幕友商量。知府本来是个承上启下,不能有什么作为的职守,但开封府是首府,情形不同,有两件刑案,颇得臬司衙门毛师爷的包涵,所以这件奉委复审的临刑鸣冤奇案,照他的跟毛师爷互有勾结的幕友建议,还是得多方遮盖。

    “担子要大家分担。”王兆兰说“我看不能都由我们一手包办。”

    于是他的幕友为他划策,首先要请麟椿设法关照会审的候补知府马永修,能够呼应连合,其次要由原审的镇平县官马翥,有一番巧妙的辩解,最后要把握住一个宗旨,案情即令有所不明,王树汶的罪名不错,他是一起行劫的从犯,依律仍然是斩罪。这一来才可以将未审出王树汶替胡体安顶凶的过错,含混过去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