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斗罗小说网 www.dlxs.cc,香草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她那轻柔的声音,在浓郁的烛光之中流淌着。我不知不觉地闭上了眼睛,让全身的毛孔都尽情地张开。像千百双眼睛。让这千百双的眼睛来捕捉波浪的声音。又像千百双耳朵

    一、廷生的日记

    一九九九年十月七日

    昨天,生物系的老教授姚仁杰先生约我今天去他家中吃午饭。

    刚认识不久的姚老师是一位"奇人",我们的认识也颇有些机缘。

    一九九八年,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厚厚三大卷的思忆文丛——记忆中的反右运动,三卷分别名为原上草、荆棘路、六月雪。钱理群先生为此书作一篇长序不容抹煞的思想遗产,在序言中,他给予这些事过境迁的"右派言论"以高度的评价。尤其是当年受到迫害的北大的老师和学生们的言论,更触发了钱先生的感情和思索,因为他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。

    那些思想和言论超越了它们的时代,或者说,是时代落伍于那些鲜活的思想和言论。我更赞同后一种说法——他们太优秀了、太高贵了,邪恶如此嫉恨他们,黑暗如此恐惧他们。

    双方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。

    于是,那些最优秀的人们,正要展翅高飞的时候却被残酷的命运突然折断了翅膀。这个性格乖张的民族,千百年以来,总是以折磨和消灭自己的精英人才为荣耀,总是以不断地走弯路为骄傲。

    钱先生在文章的末尾写道:

    "今天重读这些在特定历史情景中写下的文字,我无意在谭天荣对理想主义、英雄主义的坚守,和刘奇弟的正视现实与返归平凡之间作出任何价值判断,我只相信这都是人所有的真实的选择。而且我怀疑他们所生活其中的(也是我们生活其中的)中国的现实能允许他们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选择。因此,我关心,并且想要追寻他们后来的行踪。我要高声呼喊——

    谭天荣,刘奇弟,张景中,陈奉孝,钱如平,王书瑶,岑超南,蒋兴仁,徐克学,陈爱文,江文,龙英华,姚仁廷生,庞卓恒,朱庆圻,杜家蓁,所有右派兄弟姐妹,你们在哪里?这几十年你们是怎样生活的?北大百周年校庆时,你们回来了么?作为真正的北大人,你们有什么话要说?——北大,以至整个中国,都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。"这篇文章最后注明"写于燕北园"。这是钱先生写文章的一个小小的习惯。

    大概,他自己也没有想到,这一细微的"线索",终于引来了他所呼唤的那些名字深情的回音。

    钱先生提到的那些"右派"中,有一位名叫姚仁杰。一九五七年,姚仁杰是生物系年轻的助教,是著名生物学家张龙翔教授的得意弟子,他事业的风帆刚刚拉开。大概他做梦也没有想到,自己会因为一篇党啊,我们批评你,是真正爱你,信任你的文章而被打成"右派"。

    暴风骤雨般,姚仁杰与那些北大最优秀的人才一起,被驱赶出校园,强行扭送劳动教养。从此,他失去了二十年的人身自由。后来,姚仁杰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考验,又回到了北大。"前度姚郎"以自身卓越的学术成就,再次在北大站稳脚跟。他是当年被赶出北大的六百名"右派"中,又昂首挺胸地回来的那寥寥可数的几个人之一。

    他敏锐的思维还在,他充沛的激情还在,他爽朗的笑声还在,然而,他的青春岁月再也追不回来了。

    姚仁杰看到了钱先生的序言,看到了最后那心灵相通的校友深情的呼唤,又发现文章最后注明"写于燕北园",他大吃一惊——原来,他自己就住在燕北园。燕北园位于颐和园边上,是北大老教师比较集中的一个居住小区。

    姚仁杰放下书,立刻去居委会打听钱先生的楼号、房号和电话号码,他多么想马上就见到作者,回应作者的呼唤。很快,两位老师联系上了。两颗响当当的"铜豌豆"撞击出了闪亮的火花。

    一个是下放贵州穷乡僻壤十八年的文学研究专家,另一个是在劳改农场挣扎了二十年的生物学家——他们共同承受了这所学校、这个国家的苦难。

    他们曾经天各一方,却又神奇地重逢在一个园子里。

    姚老师读过我的处女作火,也知道在校庆的高潮中我因为这本书而受到的种种压力,他还在会议上向校领导仗义执言——北大如果连一名青年学子的批评都容纳不了,还有什么资格在未名湖畔树立蔡元培先生的雕像呢?

    姚老师知道我与钱先生来往亲密,便通过钱先生打听我的有关情况,并提出想跟我见面。

    上个月中旬的一天,当我和摩罗一起到钱先生家时,钱先生就打电话请姚老师来一聚。初次见面一交谈,我才知道姚老师也是成都人,我们是老乡。老乡见老乡,自然是倍感亲切。

    姚老师已经是七十古来稀的年纪,却还精神矍铄,满头黑发,声如洪钟。磨难不仅没有毁坏他的身体,反倒让他的脊梁像铁板一样压不弯。他的性格开朗乐观,一讲话便滔滔不绝。他的目光锐利澄澈,还保持着孩子般的真诚。他说他就是关汉卿笔下的那颗永不屈服的"铜豌豆"。告别的时候,姚老师热情邀请我们有空去他家做客,他亲自下厨做川菜给我们吃。

    过完了国庆的假期,姚老师来电话,约我们今天中午去他家吃饭。上午,我与摩罗、杨帆夫妇到了姚老师家,钱先生早已到了。而姚老师从一大早开始就在厨房里忙碌着,一头的汗水。

    姚老师很快就摆上了满满一桌子的川菜。这样高超的手艺,在大学教授里真是罕见。姚老师说,既然是学生物的,对饮食和保健就分外关注。我们一边吃,一边对饭菜的味道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吃过饭,我们坐在一起聊天。两位老师聊起人生中的风雨,感慨真是同中有异、异中有同。那个时代的闸门,在他们的肩膀上留下了相同的印记。他们共同经受了红太阳的灼伤,他们共同反抗过那些实施精神奴役的企图。他们以青春和自由为代价,换来了人格相对的完整。

    正在这时,我的传呼机响了。我掏出来一看,上面赫然写着:"宁萱小姐,请您回电话。"

    这是我的传呼机上第一次出现宁萱的痕迹。我躲到阳台上去拨通了宁萱留下的电话,是那个我熟悉的手机号码。

    "廷生,你在学校里吗?你猜我现在在哪里?"她的声音,我只听过一次,我的耳朵却已经与她的声音建立起了神奇的感应。那充满磁性的、有水晶的质地和苹果的香味的声音,是独一无二的。我从她的声音里听出了她的顾盼、她的轻颦、她的小小的顽皮。

    "你在公司里?在家里?还是"

    "都不是!我想你一定猜不到,我现在就在北京!"她在电话的那一边得意地笑了。看来,她早已经策划好了要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。

    "真的吗?你在哪里?我马上来看你!"我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了,说话也有些语无伦次。

    "我是跟公司的几个同事一起来办事的,我们住在长城饭店。白天还有很多工作安排,我晚上到北大来见你吧。"

    "什么时候?什么地点呢?由你来定吧。"我有些迫不及待了,但又知道,还得保持一点"含蓄"。

    "那么,六点,在北大南门怎样?我办完事以后立刻赶过来。"宁萱说。她感觉到我的焦急,她在安抚我呢。

    接着,她又有点不放心地问:"你能从人群中认出我来吗?我的身上可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。好吧,我要考验考验你,看你的眼力如何。"

    "我想,我应该可以认出你来。我们之间不是有心电感应吗?我们肯定不会纵使相逢应不识的。"我毫不迟疑地说。我说话的时候,仿佛就已经看到一个女孩向我走来,一个模糊的身影,穿越旷野,穿越森林,向我走近了。

    于是,我们就这样快言快语地约定了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和地点。

    六点,北京的天已经是半黑了。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刻。

    还有几分钟,我正准备出发,传呼机响了。是宁萱的留言:"我已经到了北大南门,请快来。"

    我从宿舍骑着自行车赶过去。南门是北大的正门,虽然土头土脑的,新添加的灰色大理石门匾好像是墓碑,但它好歹也是一个标志性建筑。一般与陌生的朋友第一次见面,我们都会约在这里,即使是不熟悉北京的人,要找这里也很容易。

    刚刚过了一次奢华的国庆节。不知为什么,中国人特别对某些整数有一种没有理由的虔诚心态。今年是国庆五十周年,于是人们受到了这个莫名其妙的整数的支配。北大也不例外,南门口摆设了巨大的花坛和彩灯,即使在夜晚也照得四周金晃晃、闪亮亮的。这种张灯结彩的派头,倒显得这里不像是一个安谧的校园,不像是一个书声琅琅的学府,而像是衙门和官府。

    我到门口,下了车,推着车出门。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。

    我四处张望,她在哪里呢?

    此时此刻的南门,人来人往,熙熙攘攘。在这里等待朋友的人很多。忽然,我发现西北角站着一个女孩,高挑的个子,短短的头发,清秀的脸庞,穿着黑色的短大衣。右肩背着一个小挎包。

    因为逆光,看不清楚她五官的容貌。

    她静静地站着,像一棵春天里的树,长在清澈的溪水边上,叶子茂盛而柔软。

    她不像周围的人那么焦急不安、走来走去、甚至不断地看表。她胸有成竹,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。一站便是一朵脱尘的莲花,一站便将时间定格下来。她知道她所等待的就在眼前。

    我一眼就发现了她。她是不是宁萱呢?

    我感觉到,她很可能就是宁萱。但我不敢直接上去询问,犹豫了片刻,我还是采取保守的办法:掏出手机,拨响了宁萱的手机号码。

    刚刚拨通,那个一身黑衣的女孩就径直向我走过来,像一片云。走到我到身边,她微微地把头向我这边倾斜了一点,敞亮出温柔的笑容,轻声地问我:"你是廷生吧?"

    我切断手机,抬起头来,看见她的笑容,里面像水池一样装满调皮而灿烂阳光。她包里的手机正在唱歌,是约翰斯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的曲子。蓝色的水花似乎溅到了我的手腕上。

    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向她点点头,收起了手机。脸一下子就红了。

    她就是宁萱。

    这是与她打的一个照面。像是一出经过排演的戏剧,男女演员都如此熟悉对方的台词和动作。

    看上去宁萱像是一个大一的小女生,而不像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白领。她留着短短的、像小男孩一样的头发,不是我所想象的长发飘飘的样子。

    在她那浓浓的、直直的眉毛下面,黑白分明的眼睛特别亮,像星子在闪烁。她的个子很高,差不多跟我一样高,因为我的眼睛平视着她的眼睛。

    瞬间的对视,我有一种触电的感觉,她的眼睛太亮了,晃得我赶紧把目光移开。第一次见面就这样"审视"人家一个女孩子,我还是有点不好意思。可是,她却大大方方地观察着我。

    她的目光直接地深入了我的心灵世界,像风,像光,像一支伸到水中的船桨。我还没有来得及下命令,所有的藩篱都自动地开启了,不需要钥匙,也不需要密码。

    我们两人会心地一笑,算是认识了。

    其实,我们早已认识,我们在千年之前就已定下了这个约会。今天的见面不过是水到渠成。

    我带着宁萱进了校门,一边走一边问:"你喜欢吃什么菜?北大里面有很多餐厅,各种风味的菜都能够尝到。淮扬菜、川菜,还是韩国菜、或者西餐?"

    宁萱说,就到学生餐厅去吧,吃最简单的东西。她说,吃什么并不重要,关键是跟谁在一起吃。

    她又说,离开学校很久了,想重新体验一下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感觉。

    我们沿着北大南门的主干道往北走。宽阔的道路两边是高耸的白杨树,秋天正是白杨树最英俊的时刻。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,像是情侣之间在诉说亲密的情话。

    从树枝的缝隙里可以看到天空,看到星星。

    在北京,并不是每天都能够看到星星。是不是宁萱的到来,使得星星们情不自禁地张开了眸子?

    此时此刻,慢慢步行的和匆匆骑车而过的学生,在我的眼里都变的比平时可爱多了。空气里弥漫着故乡的气味。

    我带着宁萱去我平时经常去的"家园"餐厅。它开张的时间不长,饭菜的味道还不错。一楼是自助的套餐,二楼可以点菜。我们从中间的转角楼梯上楼,在二楼的拐角处的位子上坐了下来。

    我请宁萱点菜,我不知道她的口味。她说,拔牙的伤口还没完全愈合,今天只能吃点清淡的菜。

    一起步行的那几百米的路程,我在右边推着车,宁萱在左边与我并肩走着。所以,我们虽然说了好多话,我却一直没有机会仔细打量她,只能看到她的一个柔和的侧影。现在,宁萱就坐在我的对面,我才在她埋头看菜谱点菜的时刻,悄悄地打量她。

    她的浑身上下没有一件装饰品,没有戒指、手镯、项链和耳环之类的年轻女孩子喜欢佩带的东西。她的脸上也没有化过妆的痕迹,素面朝天,清清爽爽,如同一朵出水芙蓉。

    她脱去大衣,里面是一件薄薄的灰色毛衣。毛衣勾勒出她玲珑的身材,胸口的地方有几道朴素的横条花纹,灰白相间,沉静中平添了几分活泼的情调。

    宁萱的领口下露出左右两块柔和透剔的蝴蝶骨,美得让我心醉。她说话的时候,两只蝴蝶骨在轻轻地颤动,就好像两只灵巧的蝴蝶在飞舞着。

    她说,跟南方相比,北京温差很大,夜晚气温下降很快,现在虽然是十月,但还是带了一件大衣来,晚上果然派上了用场。不然的话,刚才在校门口早被秋风冻成了冰棍。

    她说话的声音与电话里一样动听。她一说话,就露出两颗洁白的、可爱的小虎牙来。这两颗小虎牙,使我想起曾经让少年时代的我魂牵梦绕的"小黄蓉"翁美玲来。

    那时,我们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对香港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如醉如痴。电视剧每天晚上九点播出,而我们九点才下晚自习,再加上回家路上所要花费的时间,至少有半节电视剧的内容要错过。于是,下课铃还没有响,我们就早已把书包全都收拾得整整齐齐,甚至还有同学都把书包背到了背上,一等铃响便准备冲刺回家。班主任走进教室,看到我们准备"远征"的模样,眼睛都瞪大了。当时,所有的男孩子都迷上了玲珑剔透的小黄蓉,迷上了翁美玲那两颗古灵精怪的小虎牙。

    真巧,宁萱也有两颗这样的小虎牙。正是这两颗小虎牙,使她在灵巧大方之外又增添了几分天真和羞涩。

    第一次见宁萱,一般人可能会觉得她有些冷漠,因为她的神态里有点巩俐的味道,有点对外部世界的一切都不以为然或者有点轻蔑的神情。我也是第一次见她,但因为我们之间有过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,心灵与心灵早就相通了。所以我倒不觉得她的脸色和神情拒人于千里之外,反而觉得在她的身上有一种需要我特别加以怜惜和呵护的脆弱。

    宁萱外表上的"冷",其实是骨子里的脆弱的保护色——这种隐藏起来的脆弱,比那些能够一目了然的脆弱更为致命。

    她的脸色有点苍白,也许是刚刚动过拔牙手术的缘故,也许是工作太劳累的缘故,也许是刚才在风中站太久受了寒气的缘故。这种白,是最珍贵的瓷器的白,让人不敢触摸,怕一触摸就融化掉了。

    她的短头发颇有迷惑力:不熟悉她的人,乍一见面会以为她是一个精明能干、风风火火的现代女孩,而真正了解她内心的人却知道,这是她故意给别人设下的一个"视觉陷阱"。她其实是一个敏感、多思、柔弱而宁静的古典女孩。我猜想,她原本有过一袭流水般的长发,曾经在校园里吸引过好多男孩子的目光。我想,以后有机会一定要问问她,证实一下我的这一猜想是否正确。

    "你在想什么呢?"宁萱放下菜谱,打断了我的遐思。她大概已经发现我在偷偷地打量她,脸上飞起一抹红霞。这种红霞与原来的苍白相映衬,仿佛众多雪白的李花之间盛开一树粉红的樱花。

    她点了一盘香菇菜心、一盘滑溜牛柳,还有一碗萝卜丝鲫鱼汤。都是一些很清淡的菜。

    古人说,秀色可餐。原来,我以为这是一种夸张的、比喻的说法,现在,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。今天,当我面对宁萱的时候,居然一点食欲也没有,几个菜仅仅浅尝辄止,米饭也只吃了小半碗,这跟我平时的食量大不相称。她的美愉悦了我的心灵,使我忘记了胃的需要。

    相反,宁萱倒是显得食欲旺盛。她说,在会议中心开完会立即就赶过来,站在校门等我的时候,早已经"饥寒交迫"了。

    "这是拔牙之后,第一次吃有味道的饭菜,之前都是喝千篇一律的稀粥。今天我觉得饭菜觉得特别香,北大的伙食还真不错。"一眨眼间,宁萱就吃完了一碗米饭。

    "今天累坏了,不停地跟客户谈判。也饿坏了。"宁萱又要了一碗米饭,有点不好意思地说。

    "你的拔牙的伤口还没有好,就被资本家派遣到北京来出差,你们老板真是太残忍了。"我愤愤不平地说。

    "老板不派我到北京来出差,我又怎么能够见到你呢?"宁萱嫣然一笑,反问我。

    周围的桌子上渐渐坐满了人,餐厅变得嘈杂起来。然而,我们两人仿佛在这喧闹的世界之外。我们独享一个自由自在的时空。我一个人或者跟很多朋友一起,在这里吃过无数次饭,这一次,因为身边是宁萱,我觉得餐厅似乎也变成了一家崭新的餐厅。

    我们吃完饭,我邀请宁萱去我的小屋。她点点头答应了。

    我提出骑车带她。刚开始,她不肯。我鼓励了一番,她才坐在后座上,却显得小心翼翼,好像随时准备跳车。在前面骑车的我,比在后面坐车的她还要紧张,好像载着千斤重担——虽然宁萱很轻。

    出了小南门,继续往西。宁萱安安静静地坐在后面。她的身体离我的背部还有一些距离,这是她刻意保持的距离吗?她没有伸手揽住我的腰,然而,我却能够感觉到她的体温。

    在过路口的时候,突然遇到了红灯。我立刻刹车,宁萱在后面下意识地用双手抱住我的腰,并发出一声轻轻地叫声。我一边如履薄冰,弄得自己出了一头的汗,一边却在暗自窃喜:这是我们身体的第一次接触——她柔软的手臂一度搂着我的腰。

    刚到楼下,我发现整座楼都黑漆漆的。是不是停电了?那就太惨了。忐忑不安地,我还是带着宁萱摸黑上了六楼。打开门,谢天谢地,原来只是下面几层没有电,我们这层却还有电。

    宁萱进了屋,在原地转了一个圈,环顾了一下四周。我的小屋没有什么装饰品,简简单单的,却整洁有序。四周都是简易书架,上面放满了书籍。我的几千册书籍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能够伸胳膊伸腿的地方。

    "哇!你的书真多!"她感叹道,听得出她不是在故意恭维我。

    谁夸奖我的藏书,我就感到无比的高兴。有人是秉性难移的守财奴,我却是一个"守书奴"。

    "要是我能够有几个月的假期,一定到这里来。我要把这里当作图书馆,开开心心地读它几百本书。"宁萱拿起这本书,又放下,去拿另一本,好像淘气的孩子找到一大堆玩具一样。看来,我的藏书中,好多都是她所喜欢的。她告诉我,我的藏书几乎涵盖了她那不多的藏书。

    我们在房间里聊了一阵。我打开电脑,给她看我最近写的几篇文章,这是我对朋友的最高礼遇。她坐在平时我自己坐的电脑椅上,刚读了几行,便称赞一番;再读几行,却又提出不同的意见来。并且,她不等我反应过来,就径直在电脑上"啪啪啪"地打字——她居然在修改我的文章。

    "这个词语用得不妥当!"她的语气里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成分,让我难以辩驳。

    我珍惜自己的文字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。我写的文字一般都不作修改。我的写作习惯通常是:经过长期的酝酿成熟以后,一气呵成、"一次成型"。我也从来不会让任何人打开我的电脑、在我已经完成的文字上作修改。谁碰我的文字,我就有一种身体受伤的感觉。

    今天,宁萱破天荒地这样做了,我竟然没有生气,还首肯了她修改的三五个小地方。事后一想,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。

    我站在椅子背后,看到了她雪白的脖子,她衬衣的领子上缀着精美的花边。女性特有幽幽的香味传了过来,我的屋子里从来没有过这种气味。

    是她的体香,还是她的心香呢?

    文章太多,宁萱看了几篇,说看得眼睛发痛。我的文章,本来就无法"快速阅读"。要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全部看完,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我告诉宁萱,状态好的时候,我每天能够写作五千字,而且一点也不会感到累。我可以从早晨写到晚上,除了吃饭之外,一直不休息,让文字像流水一样涌出来。有的时候,写完一篇文章,我自己也会惊叹:这是我写的吗?是不是上苍借我的手传达他的想法?

    "你天生就是一个与文字为伴的人。只要世界上还有人喜欢读书,你就饿不死。你的饭碗才是真正的铁饭碗呢。"她说,她太想读完所有的文字了,她真希望她的目光像鸟儿掠过大地一样扫描过这些篇章。

    怎么办呢?我有了一个主意:把刚刚编辑完的新书全部复制在一张软盘上,让她带回去慢慢看。

    又聊了一阵,家里还有一点轻微的油漆的气味,我怕宁萱闻着难受,便建议去北大西门外的酒吧里坐坐。

    宁萱答应了,她说也想体味一下我的"休闲生活"。她还以为我经常泡酒吧。其实,平时我几个月也难得去一次。今天提议去,仅仅是因为她来了。

    西门外的小巷子里有很多酒吧,虽然比不上城东三里屯酒吧一条街的气派,却也显得曲径通幽,别有一种小家碧玉的风韵。我不常去,也不知道究竟哪家的气氛最好。我们只好随便碰碰运气。

    推开几家酒吧的门进去,里面有各色的乐队在歌唱,他们都是一些浪迹在北京的、还没有成名的摇滚乐队。他们做着单纯的明星梦,千里迢迢地来到京城。然而,京城的现实离他们的想象却有十万八千里。后来,他们不得不到酒吧里演唱,收入虽然不丰,但也勉强可以维持生计。

    我们嫌这样的酒吧里太吵,在歌手们声嘶力竭的演唱中,根本没有办法谈话。于是,还没有坐下来,我们就出去了。

    后来,我们走进一家名叫"漂流木"的酒吧。它的门是用深色的木头装修的,有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。推门进去,里面果然安安静静的,仅仅放着柔和的轻音乐。温馨的灯光下,装饰也俭朴有致,有点海洋和沙滩的感觉。有些酒吧,装修得富丽堂皇,好像是想模仿欧洲的贵族生活方式的暴发户,却怎么学都是东施效颦,反倒露出自己的马脚来。相比之下,"漂流木"真像是一个小小的港湾,在海洋穷尽的地方,给身心疲惫的探险者提供一处小憩的空间。

    碰巧的是,酒吧里没有别的顾客。我们受到了隆重的欢迎。我们挑了角落的一张桌子坐下来。我问宁萱喜欢喝点什么,她说随便什么都行。我便要了两杯红酒。

    宁萱悠悠地说:"好久没有过一个如此开心的夜晚了。"

    我说:"我也是。我今天一个晚上说的话,比平时一个月说的话还要多。因为你来了,我才有倾诉的欲望。"我的夜晚,都是与电脑和书籍为伴。即使让自己放松放松,也就是去大讲堂看一场电影,让自己的思索在电影营造的虚幻世界中翱翔片刻。好几年了,从来没有跟女孩一起去酒吧的经历。

    在我们的身后,是两根木桩支起一张网。网的扭结处,捆着空酒瓶。一张几平方米的大网,上面点缀了几十个酒瓶。这大概就是"漂流木"这个名字的来历吧。各种各样的空瓶子,大的,小的,精美的,粗朴的,圆滚滚的,清瘦的聚集在一起,像是瓶子们在开家族会议。

    我不禁遐想:每一个漂流瓶,大概都有自己沧桑的故事;每一次的撒网,大概都有一笔不期而遇的收获。那么,我愿意当那个穷得没有鞋穿的渔夫,虽然穷,却有希望和梦想。

    美国有一部电影,讲述了一个关于漂流瓶的故事。由一个小小的漂流瓶,由漂流瓶中的一封信件,引出了两个寂寞的人,以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。故事当然是好莱坞式的老套子,但很多细节却散发着诱人的魅力,像黑暗中的珍珠。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宁萱听,她笑了一笑,对我说:"我突然想写一首小诗,题目就叫漂流瓶。我们茫然的命运,从本质上来看,与这些漂流瓶有什么区别呢?"

    "真的?快,念给我听听吧。"我立刻来了兴趣。我相信她是一个能够"七步成诗"的才女。

    宁萱思索片刻,便轻声地朗诵起来:

    是不是每一个漂流瓶都来自远方

    是不是每一个远方都有一位姑娘

    是不是每个姑娘都心怀忧伤

    是不是每段忧伤都藏着梦想

    是不是每个梦想都能乘着波浪

    是不是每朵波浪都能找到方向

    是不是每个方向都能望见彼岸

    是不是每处彼岸都能碰上偶然

    是不是每个偶然都有一双慧眼

    是不是每双慧眼都能湿润心田

    是不是每块心田都渴望爱情

    是不是每一份爱情都能结成良缘

    她那轻柔的声音,在浓郁的烛光之中流淌着。我不知不觉地闭上了眼睛,让全身的毛孔都尽情地张开。像千百双眼睛。让这千百双的眼睛来捕捉波浪的声音。又像千百双耳朵。让这千百双耳朵来倾听波浪的芬芳。

    这声音,是雨后的彩虹的色彩,是成熟的柚子的芳香,是海浪拍打岩石的节奏。

    这芬芳,是潮汐后沙滩金黄的颜色,是漂流瓶的橡木塞子的香气,是海螺回应海风的旋律。

    宁萱告诉我,这是脱口而出的一首诗歌。她经常会突然地想起一些诗句来,也没有刻意地搜集和记载。因此,很多诗歌过了几天以后,再也记不起来了,就好像被海水卷走的贝壳,再也不知所终。

    听她这么说,我感到十分可惜,赶紧在心里把这首小诗默默地记忆了两遍,直到保证记得一字不差为止。这么好的诗句,让它们随风而来,随风而去,真是太浪费上天的赐予了。

    念完诗歌,宁萱累了,她把两支胳膊放在桌子上,把半边脸庞放在胳膊上。她的眼睛注视着咫尺之遥的烛光。她的脸庞全部被笼罩在烛光之中。她一脸的不设防,一脸的无辜,一脸的圣洁。

    她干脆就闭上眼睛,倾听轻柔的音乐。她眨眼睛的时候,眸子里的光彩,就像是深秋寒潭上掠过的点点阳光;她闭上眼睛的时候,长长的睫毛就像花园里的栅栏,掩住满园的春色。我们虽然初次见面,她在我的面前,却无拘无束、落落大方,想怎么样就怎么样,无须掩饰,也不必客套。

    忽然,我的心灵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。心弦如琴弦。我心里暗自想,宁萱的脸庞该靠在我的肩上。我的肩头应当能够承担这样的重量。我有一种欲望,一种想伸出手去揽住她肩头的欲望。犹豫了片刻,还是不敢。

    一晃就是十点半了。宁萱说,她得回酒店了。我想劝她再呆一会儿,话在嘴边跑了几个来回,却没有说出口。

    "那么,我送你回去吧。"我替宁萱披上大衣。

    我们在街道边招了一辆出租车。我们一起坐在后座上。我们的谈兴还很浓,好像是很多年没有见过面的老朋友,有说不完的往事。其实,我们对对方的过去几乎一无所知。正因为一无所知,我们才如此急切地向对方表达自己。我们对对方讲的任何一个话题都有浓厚的兴趣。

    本来,从北大到长城饭店路途很长,但今天在我的感觉里,却是短短的一瞬间——我们还没有谈多少话,车就到了。我们靠得很近,宁萱的肩靠着我的肩,我真希望她一直就这样靠下去。

    在饭店门口,我送宁萱下车,她淡淡地、不动声色地向我说了一声"再见",就转身走进饭店金碧辉煌的大堂。甚至我还没有握过她的手,也没有说更多的话——我还以为,告别至少应当有个简单的"仪式"。但是,我又该对她说些什么呢?我有勇气将我的感情全部表达出来吗?

    回家的路上,车上只有我一个人。外面的灯火不时闪烁进车厢里来,跳跃在我的衣服上。我又陷入无边的孤独之中。幸福感和失落感一起折磨着我,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一个在翻腾的海浪中时隐时现的孤岛。

    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过:"与自己作伴是最高的快乐,我们内在的听众就是我们自己。"她能够做到,她把自己锁在巨大的宅院之中。但是,我做不到。我不认为"孤独是迷人的",我认为孤独是折磨人的。

    我要告别孤独。

    我要宁萱到我的身边来。

    我要每天都跟她呆在一起。

    我要我写作的时候她就在旁边凝视着我。

    二、宁萱的日记

    一九九九年十月七日

    那天,听说公司要派人到北京出差,我自告奋勇要去。老板感到很吃惊,因为在此之前,我是公司里最不愿意出差的员工。每次派我出差,老板都得亲自给我做上大半天的double\\quotation思想工作"。这一次,我却"不招自来"。我心里却在偷偷地笑:谁也不知道,我到北京的真正目的是去看廷生。

    我多么想早一点见到他啊。我最害怕坐飞机,每次坐飞机,我都晕得厉害。而一下飞机,又得强打精神,马不停蹄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奔波。但是,为了与廷生相见,我不再对飞机抱深刻的偏见——它毕竟在空间上完全改写了我们之间的距离。两千里路的云和月,今天折算成了两个小时的飞机航程。要是在古代,江南的读书人进京赶考要走多少天呢?他们的娘子又将在家中等待多少天呢?

    一到饭店安顿下来,我立刻就给廷生打电话。我想给他一个惊喜,而我确实也做到了——从他接电话的声音里,可以想象出他惊喜的神情。

    我们约好傍晚六点在北大南门门口见面。

    忙完了一天的公事,老板在饭店里请客户吃饭,要我作陪。我推说太累了,有点不舒服,便溜出饭店,叫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北大。

    快到北大南门的时候,我在他的传呼机上留了言。

    北大,前两年我来过,来了以后却很失望。它也充满了浮躁和骚动的气息,与外面的世界一样。本来,它应该是无论外边的世界怎样沸沸扬扬,自己依然岿然不动。

    北大不应该处于中关村这个"瞬息万变"之地,它似乎应当坐落在桃花源之类的地方。

    北大的南门张灯结彩,有些不伦不类。我站在南门西南方向的一个角落里。这样,我就能够先发现他,并且先观察他一番。我占据了一个"有利"的地形。

    几分钟以后,我看见一个男孩推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从校门里走出来。他穿着白色的夹克衫和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